1、其中,“交通事故”是指《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事件。“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1、人社厅函[2011]339号 关于新《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如何理解和适用问题,经征得国务院法制办和最高人民法院同意,并商公安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提出如下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该条规定的“上下班途中”是指合理的上下班时间和合理的上下班路途。
2、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员工若在上下班途中遭受非自身主责的交通或城轨、轮渡、铁路意外事故导致伤害,即可认定为工伤范畴。
3、《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了员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非本人主责的交通或城轨等交通事故所受之伤应被视作工伤。
4、只要是认定为工伤,均按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待遇。具体标准需要看第五章。
5、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六)款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如果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应当被认定为工伤。这里提到的上下班时间,按照合理的标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进行确认。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死亡,其近亲属可选择领取工伤保险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一种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在原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受伤或患职业病,依法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停止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形消失后,自下月起恢复待遇,停止支付的待遇不予补发。《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新发生的费用”,指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工伤后的新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应严格按《条例》规定,不得改为一次性支付。
第九,《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七条所指“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情形,是指在《工伤保险条例》施行前遭受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且在法定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但尚未做出认定的情形。第十,若工伤认定申请人或用人单位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导致认定错误,社保部门发现后应更正。
为确保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针对《工伤保险条例》的执行提出以下意见。新修订的条例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为妥善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特此提出指导。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并非部门规章,而是一种规范性文件。 部门规章通常由部长签署并公布,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第21号令《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5〕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已经于1月1日实施。
1、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未办理退休手续或者未依法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继续在原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用人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应当以有关机关出具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决为依据。
3、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死亡,其近亲属可选择领取工伤保险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一种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在原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受伤或患职业病,依法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1、工伤职工的工伤认定需在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参保地)进行。
2、工伤职工应当在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参保地)进行工伤认定。
3、对于缴纳了工伤保险的,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处理。未缴纳工伤保险的,按当地制定的抚恤办法管理,一般情况下结合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参照工伤级别,按年度发放抚恤金。管理部门为为当地人社局/劳动局工资科和财政局。
4、一)资金筹集 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实行统筹管理,需由用人单位申报,缴纳一次性工伤保险统筹金。工伤保险统筹金包括医疗统筹金和长期待遇统筹金。
5、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期间多次工伤,领取相关待遇时按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停止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形消失后,自下月起恢复待遇,停止支付的待遇不予补发。《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新发生的费用”,指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工伤后的新费用。
6、条例规定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雇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职工的工伤事宜未作规定,而是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